今天是: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 ->信息快递 ->正文

研究发现破坏大脑的内部时钟会导致小鼠产生类似抑郁的行为
作者:佚名    出处:佚名    浏览次数:1592(2020/4/13)
 

       生物精神病学的一项新研究报道说,机体主要内部时钟的日常节律紊乱会引起小鼠抑郁和焦虑样行为。这些发现提供了对大脑内部计时系统在情绪障碍(例如躁郁症和重度抑郁症)发展中的作用的洞察力,这些情绪障碍与日常(昼夜)节律紊乱有关。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第一作者Dominic Landgraf博士说:“我们的数据表明,在完全不受干扰的动物中扰动昼夜节律足以引起类似于人类抑郁的行为。”

内在的昼夜节律时钟可以告诉我们何时入睡,醒来和进食以及同步身体过程,从而帮助我们全天运作。Landgraf博士补充说:“自然同步的破坏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重大影响,这也许不足为奇。”

然而,直到现在,研究人员还不知道昼夜节律紊乱是否是情绪失调的原因或后果。在这项新研究中,由戴维·K·威尔士(David K. Welsh)领导的团队首次证明了正常运转的生物钟与情绪调节之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人员通过抑制视交叉上核(SCN)中驱动昼夜节律的主要基因之一Bmal1,开发了一种新的遗传小鼠模型。减少的Bmal1表达使SCN产生的时钟信号强度降低了约80%。针对这个特定的大脑区域,研究人员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SCN昼夜节律的特定作用上,并避免其他混淆先前研究的大脑区域的变化。

在行为测试中,与对照小鼠相比,昼夜节律降低的小鼠缺乏摆脱不舒适状态的动力,这种情况通常被解释为动物的绝望或绝望。老鼠还表现出对明亮区域的厌恶,这被认为是焦虑样行为的指标。

除了行为改变外,昼夜节律降低的小鼠比正常小鼠增加了体重,即使它们消耗了相同数量的食物。这一发现表明,在许多抑郁症患者中观察到,SCN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导致代谢异常。

重要的是,研究结果表明,即使SCN不能直接调节情绪,SCN中昼夜节律的改变也足以引起小鼠抑郁和焦虑样行为。

 

【关键词】 打印】  【返回
  • 上一篇文章:突破性的3D工程癌症模型可能会减少动物测试 [2020/4/14]
  • 下一篇文章: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了两种孕妇寨卡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 [2020/4/10]

  •  通知公告 更多>>
     实验动物单位地图 更多>>
     岗位证书查询  
    证书编号:
    姓名:
     
    主办: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75号  邮 编:210042  E-mail:85485879@163.com
    苏ICP备20000526号-1